根據農業部統計,2023 年全台公立動物收容所中被認養的貓隻數達 10,298 隻【農業部動物保護資訊網,2023】,顯示越來越多民眾選擇以「領養代替購買」來開始養貓生活。不過,領養並非只是一時感動,更需要有長期照顧與負責任的準備。
本篇將詳細介紹領養貓咪的準備流程、收容所與中途的差異、簽署文件、健康檢查,以及接回家後的適應與日常照顧建議,幫助你成為稱職的貓爸貓媽。
一、為什麼選擇領養貓咪?
✅ 拯救生命:許多貓咪曾遭棄養、流浪,等待第二次機會
✅ 減少繁殖壓力:領養取代購買有助控制流浪貓數量
✅ 支持動保:認養行為是支持中途、志工與收容所的重要行動
根據《動物保護法》第 19 條,飼主需對動物的「生活、健康、安全」負有法定責任,這不只是情感選擇,更是法律義務。
二、領養前的準備清單
是否有足夠空間設置貓砂盆、食盆、跳台?
是否能避免貓咪逃脫(如紗窗加裝防護)?
有無家人過敏?
是否有人不同意飼養?
是否能穩定餵食、清理與互動?
能否負擔疫苗、醫療、用品等日常開銷?
📌 備註: 根據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,2021 年台灣平均每隻貓咪每月基本花費約為 NT$1,200~2,000【動社調查2021】,須納入長期考量。
三、領養貓咪的流程(以台灣為例)
線上搜尋或現場看貓:可上 動物保護資訊網 查詢全台收容所貓隻資訊
填寫資料表:包含聯絡方式、生活環境、自評問卷
面談審核:部分縣市會有面談,了解是否適合飼養
簽署認養同意書:內容包含不得轉讓、不棄養承諾
植入晶片+疫苗注射(若未完成)
繳交押金(部分縣市有)
帶貓回家
提醒: 領養貓咪後應於 30 日內完成絕育手術(若貓咪尚未絕育),否則依《動保法》第 22-1 條可處罰鍰。
透過臉書社團、認養平台或市集找到中途資訊
聯繫中途媽媽/志工進行詢問與初步配對
填寫詳細問卷(生活型態、過往飼養經驗)
安排家訪(實地確認飼養環境)
簽署合約,部分要求定期回報照片或限期不得轉讓
完成接送,並繳交部分費用(疫苗、結紮費)
📌 補充: 民間單位多數會更注重配對與後續追蹤,對新手來說雖流程多,但可獲得更完整指導與協助。
四、接貓回家後的注意事項
準備獨立房間或安靜角落,擺放貓砂盆、窩、食水
初期讓牠自由探索,避免強抱或高分貝聲音
固定時間餵食,建立信任感
提供跳台與玩具,釋放精力
若出現躲藏、不吃等情形,可尋求中途協助
建議由收容所或中途協助先完成疫苗基礎針再認養。若飼主自願接受照顧,須特別注意衛生與防疫。
可依喜好詢問,但認養重點仍應以配對個性與照顧能力為主,不建議只看外貌選貓。
不應私下轉讓,應依原合約聯繫原單位協助回收或重新安置。
✅ 固定餵食與清砂時間,建立穩定作息
✅ 每月驅蟲、每年疫苗,定期健檢
✅ 養成梳毛與清耳朵習慣,避免皮膚問題
✅ 補充適齡保健品,如幼貓營養膏、成貓魚油、泌尿保健配方
✅ 觀察排便、活力與食慾變化,異常即早就醫
領養是一場長期的承諾,而不是短暫的衝動。從選擇到帶貓回家,每一步都代表著一份責任與陪伴。只要準備充足、用心照顧,你就能成為一個讓貓咪信任一生的好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