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咪一直叫怎麼辦?
貓咪是安靜的動物,但當牠突然頻繁喵喵叫,甚至在半夜叫個不停,常讓飼主感到擔憂、煩躁,甚至失眠。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:
-
半夜在門口喵叫不休
-
見到人就叫,甚至連水都不喝就一直叫
-
一叫就是幾分鐘,無法安撫
這些叫聲,其實是貓咪**「在說話」,我們要做的不是制止,而是解讀訊號、找出原因**。本篇將從醫學與行為學角度出發,讓你精準判斷並改善貓咪叫不停的狀況。
貓咪為什麼一直叫?8個常見原因解析
1. 發情期
未結紮的公貓與母貓在發情期間會出現大聲哀鳴、夜間嚎叫等行為。
📌 根據《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》指出,未結紮貓咪的夜間嚎叫行為比例超過 70%,特別集中在 6-12 個月之間【1】。
2. 疼痛或身體不適
若是年長貓、或叫聲突然變得急促、頻繁,須警覺是否:
有泌尿道問題(如尿結石、膀胱炎)
腸胃不適(便秘、腸阻塞)
關節炎導致痛苦呻吟
📚【文獻佐證】Lascelles et al. (2012) 提出:疼痛性疾病常以「行為改變」形式表現,包含頻繁發聲、不願進食、避免活動【2】。
3. 飢餓或口渴
貓咪透過叫聲告訴你:「我想吃飯!」這種叫聲通常短促、直接、會圍繞食碗或廚房出現。
4. 無聊或想要陪伴
特別是獨處時間過長或環境刺激不足時,貓咪可能以叫聲尋求互動與關注。
常見情境: 白天主人上班、晚上過度活躍,或單隻飼養缺乏刺激。
5. 認知功能衰退(老年貓)
老貓常出現「黃昏叫」或「半夜嚎叫」現象,類似人類的認知障礙(貓咪阿茲海默症)。
📌 根據 Gunn-Moore et al. (2007) 研究,超過 35% 的 12 歲以上貓咪出現夜間嚎叫、困惑行為與定向障礙【3】。
6. 要求特定行為(開門、抱抱、出門)
貓咪記憶力強,若你曾回應牠的叫聲開門、餵零食、陪玩,那麼牠會學習「喵叫=有效」。
7. 壓力與焦慮
搬家、新增寵物、家中裝修、陌生訪客等,都可能讓貓咪感到緊張,進而藉由叫聲宣洩不安。
8. 某些品種天生愛叫
如暹羅貓、東方短毛貓、俄羅斯藍等,天生喜歡與人「對話」,叫聲多且響亮屬正常特質。

貓咪一直叫怎麼辦?7大對策建議
✅ 1. 先排除生理疾病
若叫聲頻繁突變,或合併下列狀況,應立即就醫檢查:
食慾變差
排尿異常(頻尿、尿血)
明顯消瘦或腹脹
突然叫不停且精神異常
✅ 2. 考慮結紮手術
結紮可有效減少發情相關叫聲,根據 ASPCA 統計,絕育後 90% 的發情叫聲行為明顯下降【4】。
✅ 3. 調整餵食與互動時間
規律餵食時程(避免邊叫邊餵)
睡前 15 分鐘玩耍消耗精力
睡前餵食高蛋白晚餐,有助睡眠穩定
✅ 4. 營造安心環境
使用費洛蒙擴香器(如 Feliway)
設置高處藏身處與跳台,降低焦慮
為老貓設置夜燈,避免夜間驚慌
✅ 5. 拒絕「叫了就給獎勵」
若貓咪一叫你就開門、給零食,會讓叫聲行為被「強化」。建議等牠安靜後再給予獎勵。
✅ 6. 訓練正向行為替代
例如教導貓咪按鈴換取食物或互動,而不是叫叫叫。
✅ 7. 對老貓進行認知保健
補充 DHA、維生素E、抗氧化物
延緩腦部退化(參考 Hills b/d 處方飼料)
保持生活節奏一致,減少混亂與壓力
日常保養建議:讓貓咪叫聲回歸安定訊號
✔ 定時互動、規律作息,建立安全感
✔ 避免過度依賴叫聲達成目的
✔ 注意年齡變化與退化徵兆,及早介入照護
✔ 定期健檢排除疾病問題
✔ 透過環境豐富化降低叫聲出現頻率
✅ 日常保養
貓咪不會無故亂叫,牠們的每一聲喵喵叫都是在「對你說話」。理解叫聲背後的訊號,才能真正改善行為、增進彼此關係。無論是疼痛、焦慮、發情還是單純撒嬌,科學觀察與正向回應是最好的對策。如果你希望幫助毛孩減少不必要的叫聲行為,也可搭配保健品(如焦慮舒緩配方、神經認知保養品)與居家環境調整,從生活每一處開始打造更安心的「貓生」空間!